当时的瑞州府城,一无像样的城墙,二无常驻的官军,只有四百来名地方团练用来维持治安。其中大部分散驻在乡镇边关的各交通要道、哨卡,留城守备人员不足百人。由于兵备不足,以致华林“贼”(明朝官府对农民起义军的篾称)屡屡进犯瑞州府城,正德五年(1510年)更是连知府都给弄得不知去向。朝廷闻讯,于六年(1511年)五月速调姜荣到瑞州府任代理知府。姜荣便带着窦善惠、小儿子及家仆婢女等来到瑞州府。
六月的一天,有哨丁来报,华林“贼”又将攻打瑞州府城。姜荣不敢怠慢,急忙调集守城民兵出城迎敌。因为当时华林寨到高安,都是从伍桥过来的,所以姜荣带着捕快团练来到伍桥到高安的必经之路上设伏,以期给华林“贼”出其不意的打击。与此同时还派下属快马飞报省城,请求速派救兵增援。
不料华林“贼”兵分两路,一路佯装正面进攻,一路绕开了姜荣的埋伏,偷偷溜进了瑞州府衙。他们冲进府院,搜捕官吏,抓住姜荣未成年的儿子和一个婢女,讯问姜荣在哪里。当时窦善惠正在另一间屋里,发现动静急忙将姜荣的官印丢入窗外花圃的水池中,然后来到“贼寇”前指着儿子和婢女说:“他们是小孩与下人。我是姜荣的妻子。我都不知道姜荣在哪里,他们哪能知道呢?”
于是“贼寇”放开了小孩和婢女,只将窦善惠作人质带往华林山。想到丈夫的官印下落还无人知晓,一旦失去官印,丈夫的官位难保不说,还会因此受到朝廷的惩罚。情急中窦善惠心生一智,哀求“贼寇”说,自己走不动,须请一位车夫用土车推行。“贼寇”见窦善惠娇嫩漂亮,便同意了。于是窦善惠从被押吏员中叫出一位名叫盛豹的高安本地老人随行。
一路翻山越岭,“贼寇”押着窦善惠来到了下花坞。眼见快到“贼”巢,窦善惠预感进了“贼”巢就难保自身清白,便有以死保贞的打算。见路边有一眼水井,窦善惠借口说自己口干舌燥,想要喝点水。于是贼寇们停了下来。趁着盛豹搀扶窦善惠下车之机,窦善惠将藏印地点轻声告诉了盛豹。然后,窦善惠从容来到井边,随着俯身提绳的瞬间,一头扎入井底。等“贼寇”惊醒过来想要阻拦时,已为时过晚。“贼寇”头目又悔又恨,但也无可奈何,只好下令将土石填入井中,以作掩埋。
盛豹回去将所见情景和藏印地点告知了姜荣。姜荣取回官印,便随着左都御史陈金、右副都御史俞谏调来的广西兵一路急奔来到下花坞,“贼寇”早已不见了踪影。于是姜荣请人挖开井内土石,将窦善惠的尸体打捞上来,运回高安城,埋在了城南。就在这一年的下半年,新的知府邝璠到任,获悉窦善惠的事迹,他即刻与高安县知县翁素联名上奏朝廷,请求旌表。
次年,朝廷批复下来,高度赞扬了窦善惠的贞烈行为。认为窦善惠面对贼寇从容不迫,为保护儿子和婢女挺身而出,表现出一位母亲的慈心;为保护丈夫的官印沉着冷静,既表现出她的机智,也表现出她对丈夫的忠诚。为保护自己的贞洁勇于赴死,则表现出她的刚烈。朝廷认为,窦善惠无愧为恪守妇道、姑道、兼臣子之道的典范,故准许瑞州府、高安县为窦善惠建祠立坊。
窦善惠贞烈坊建于高安城南。烈女祠有两座,一座建在高安城北府治东面的迎恩门,一座建在伍桥下花坞的水井旁,每年春秋各祭祀一次。在窦善惠献身的水井上,又专立一亭,悬长条石额一块,上刻“旌表贞烈姜亚夫人窦氏井”。“亚夫人”即“第二夫人”,也即“妾”的意思。窦善惠的事迹,连后来高居朝廷宰相之位的严嵩都详细记录了下来。当然,此时的严嵩还不是高官,他因病以庶吉士任朝廷编修的身份在今新余市分宜县的家中休养,著名的高安八景之一的“花坞贞泉”之名,就是他创作题写的。
花坞贞泉闻名后,时有乡贤雅士、京官郡守前往参观凭吊,留下诗文佳句。在花坞井旁,江西巡按曹谷赞美窦善惠:“存城功不小,止水影无双;今古清泉洌,游人表露幢”;高安乡贤、云南新兴州知州熊廷相赞美窦善惠:“身比银甁洁,丝绳不肯牵”;高安乡贤、云南澜沧道参政陈儒赞美窦善惠:“花坞藏青霭,孤亭盖碧漪。欲知何代迹,徒切昔贤悲。饮水心同洁,藏符绩更奇。至今游览客,不忍读遗碑”;瑞州府教谕徐尚孝赞美窦善惠:“如今泉上留芳迹,一段幽香似桂兰”;
江西督学李梦阳在凭吊贞烈祠时也赞美窦善惠:“骂贼志已决,藏印智仍妙”“寒塘映白日,千载仰余照”。明代天启(1621-1627)年间,新任瑞州知府陶履中在重修了府城的贞烈祠后也留下诗句:“甁沉金井澄污俗,镜委琴堂永去思;锦水凤山常不变,年年兰菊荐芳祠。”
崇祯三年(1630年)八月十八日,窦善惠的玄孙、江西提刑、按察司副使、兼布政司分守九江道参议姜一洪,为了追祀高祖母,特地来到高安伍桥下花坞,对118年前的烈女祠加以重修,并在祠内竖立“花坞碑记”。该碑系花岗石材质,通体磨光,圆顶,高2米,宽1.05米,厚0.15米。圆顶下横刻篆体“花坞碑记”四字,旁刻祥云三朵,飞鹤一对。碑文311个字,由姜一洪亲自撰写。
此后,390年过去,花坞井还在,但已经清咸丰乙卯(1855年)村民集资重修过,村民用上自来水之后,该井井口已加盖锁住,停止使用。烈女祠还在,但因年久失修,无人搭理,屋顶已塌,梁、柱全朽,祠内杂草丛生,仅存四面墙体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花坞碑也还在,只是深藏草丛难显真容。
本文经作者授权,转载自谢华平老师开设的公众号“高安寻古”(微信号:gaoanxungu),这是一个专为高安人寻根问祖、访古探幽、思乡怀旧而设的公众号。
投稿请邮件发至:admin@igaoan.com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