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国为何称“鲁”?

02:伯禽第一次受封

武王克殷过程中,周公旦功勋卓著,姜子牙等都有封国,周武王仅以一块采邑打发周公旦,好像也不合情理。那么,周武王是既给周公旦采邑、又给周公旦封国,还是采取了其他补偿方式?

其实,既给周公旦采邑、又给周公旦封国的可能性不大,清朝考古辨伪学家崔述曾经质疑:“周公既受禄于周矣,何事又封于鲁?”因此,周武王对姬旦的封赏应该是:给予姬旦“周太王所居地”的采邑,而将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地。

司马迁认为鲁地就是曲阜,但周朝《诗经》中记载的一句话,反映出伯禽两次受封,第一次是在鲁地,第二次是在鲁地之东,这就推翻了司马迁的判断。

《诗经·閟(bì)宫》记载:“王曰叔父(周公旦),建尔元子(嫡子伯禽),俾侯于鲁。大启尔宇,为周室辅。乃命鲁公,俾侯于东。”这一段话很有颠覆性,大致是周成王首先将伯禽册封在了鲁地,后来“乃命鲁公,俾侯于东”,又将伯禽封到鲁国之东,可见周王是两次分封伯禽。

伯禽封于鲁,到底是周武王册封,还是周成王册封,如今还有很多争议,但通过这一句话不难看出,伯禽的初封之地并不在曲阜,而在于鲁地。原因非常简单,所有史书上记载的伯禽受封,“俾侯于东”之后再无受封记载,因此“俾侯于东”就是最后一次分封,也即是分封在了曲阜。在被分封到曲阜之前,伯禽已是鲁公,已被封于鲁地。

03:鲁地原本在何处

根据文献记载,鲁国历史非常悠久,至少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。

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记载,刘姓始祖刘累,本职工作是为夏朝孔甲养龙,结果养死了一条龙,刘累就将之烹煮给孔甲吃了,孔甲大呼鲜美,刘累害怕孔甲还要吃龙,担心龙死之事东窗事发,于是就逃到了鲁地隐居。

《逸周书·殷祝解》记载:“(夏)桀与其属五百人徒于鲁,鲁士民奔汤”,夏桀率领五百部署来到鲁地之后,鲁地百姓被吓的投奔商汤。

我们都知道,连夏朝存不存在,在学术界还处于两可之间,因此史书上记载的这些夏朝逸事自然难被认可,但甲骨文出土之后,人们发现至少商朝时期已有鲁国,甲骨文中已有“鲁受年”等的记载。不过可惜的是,没有史书具体记载鲁地最初在什么地方,只在《诗经》上留下一些线索。

《诗经·閟宫》中记载,鲁僖公(公元前659年―公元前627年)“居常与许,复周公之宇”,意思是鲁僖公想要占据常与许地,恢复周公封建鲁国时的疆域。显然,鲁国之初拥有常与许地,后来国力衰败而丢失了,如今鲁僖公想要恢复旧土。而“许地”即许田,在如今河南许昌一带,唐代张守节的《史记正义》记载“故鲁城,在许昌县南四十里”,更为巧合的是河南鲁山也在附近。许地、故鲁城、河南鲁山......汇总在一起,不难让人推理出真相,伯禽第一次所封的鲁地,就在河南许昌——鲁山一带。学者杨朝明在《从<诗经·閟宫>中看鲁国前期历史》一文中,赞同最初鲁地在河南鲁山县一带的结论。

04:伯禽第二次受封

武王克殷之后,东方还有不少商朝部族并未真心臣服,将伯禽封于鲁地,将姜尚封于齐地,其实也是为了打击商朝残余势力,达到“以作周屏”的目的。在东方商人残余势力中,位于山东曲阜的奄国,可谓是商朝铁杆同盟势力。

奄国是商周交替之际的山东一个国家,国都在山东曲阜,古本《竹书纪年》中说商王献庚、阳甲都曾建都于奄,后来盘庚迁都于殷,因此奄国又被称之为“商奄”,秦国祖先就是商奄之民。三监之乱后,奄国趁势叛乱,周公旦挥师东征平叛,鲁公伯禽、齐公吕尚都参与平叛,最终灭掉了包括奄国在内的叛乱势力,奄民四处逃散,其中一支逃到江苏常州,相传常州淹城即是奄人所造。由于周公旦、伯禽的功劳巨大,于是周成王将伯禽又分封到奄国旧地——曲阜,赐殷民六族,用以控制这一区域,即《诗经》中所说的“乃命鲁公,俾侯于东。”

伯禽虽然被封于曲阜,但并未迁都至此,而是在彻底清除掉奄国势力之后,伯禽之子炀公将鲁国迁徙到沃土曲阜,《史记集解》中说“炀公徒鲁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也就是说,第二次受封之后,伯禽拥有鲁地与奄地,在当时可谓实至名归的第一诸侯,远比姜子牙风光,只是后来鲁国逐渐丢掉了“鲁地”,至春秋时期基本只拥有了“奄地”。

综上可见,鲁国之所以称为“鲁”,是因为伯禽先被封于河南鲁山一带,后来才被封于曲阜,鲁国迁都到奄地曲阜之后,并未更改国号,还是沿用了“鲁”之称呼而已,并未打破以地名为国名的政治传统。也就是说,山东之简称“鲁”,并非源于山东,而是标准的河南造。

与此同时,通过鲁国称号来源可见,《鲁周公世家》对鲁国来历记载有误,不仅忽略了“周公”称号由来,而且也没有搞清楚伯禽两次受封的历史。当然,司马迁能够接触到的文献有限,不像如今可以随时全方位搜索查证,因此些许错误情有可原。

参考资料:《史记》、《左传》、《诗经》等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88 神游网游活动圈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